摘要:图/视觉中国文 | 《财经》记者 王颖 王立峰编辑 | 王立峰这一期的城市财富关注厦门。厦门,地处中国福建,寓意“大厦之门”。凭借着深水良港的优势,厦门自古就是贸易通商的重要口岸。鸦片战争之后,厦门成了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商贾船舶往来频繁...
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王颖 王立峰
编辑 | 王立峰
这一期的城市财富关注厦门。
厦门,地处中国福建,寓意“大厦之门”。凭借着深水良港的优势,厦门自古就是贸易通商的重要口岸。鸦片战争之后,厦门成了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商贾船舶往来频繁。
明代文士池显方在《大同赋》里描绘了一幅1624年明朝厦门港的情景,“旁达西洋,商舶四穷”,足见厦门当时贸易的繁华。
厦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厦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海防前线。连年的炮战拖慢了厦门发展的脚步,直到经济特区的建立,厦门开始站上时代的风口,经济实力位居中国城市前列。
小渔村的逆袭
1980年10月,厦门获批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4年2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厦门视察,并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此后厦门特区范围从一开始划定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总计131平方公里。特区建设开始放开手脚,并逐步从封闭落后的海岛变为今天一座国际知名的城市。
40年来,厦门创造了许多的全国第一,且均带有浓厚的开放色彩:第一个利用外国贷款建成机场、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华美烟草公司;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率先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三证合一”改革,等等。
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增长,市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80年代大多数人的月平均收入仅30多元”,市民王先生回忆道,“我当学徒的时候月收入只有23元,转正后28元,第三年35元。90年代,收入涨到了100多元。2000年以后,升至一千多,如果在更好的单位,比如银行,月收入能有两三千。”
统计局的资料也显示,80年代末至2021年,厦门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0多元提升到67197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多元增加近3万元。
改革开放不仅让厦门人物质条件改善,更使其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外资进入,一些有识之士率先发现了贸易的发展机遇。一位陈先生告诉《财经》,其最早在一家中外合资的营运公司开车,之后他索性下海经商,创办了贸易公司,“当时厦门特区的名气很大,成为了贸易枢纽和集散地。一般是从晋江、汕头、广州这些地方进货,再销往全国各地。”一批批类似陈先生这样的贸易“先知”逐渐在厦门富裕起来。
贸易,在厦门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早在百余年前,厦门便是东南沿海人们“下南洋”谋生的重要起点,近代厦门也是华侨出入境的主要门户和侨汇的集散地。这些华人华侨为厦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殊的地理位置叠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港资、侨资、外资创办的“三资”企业纷至沓来。戴尔、通用、ABB等世界500强企业落地厦门。
统计局数据显示,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1.41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8876.5亿元,占全省比重48%。港口是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如今厦门港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世界第十四大集装箱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四年超过千万标箱。
改革开放,对中国所有城市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历经40余年发展,厦门GDP(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的年6.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034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563倍,城市建成区扩大了18倍以上,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货轮之上的厦门经济
改革开放的决策造就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廉价劳动力催生的低成本产品优势,加上国家对外贸的支持,中国商品吸引了全球的订单,产品一时供不应求,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在此背景下,南来北往的繁忙货轮连通着旺盛的海内外需求,做贸易、物流成为了彼时厦门乃至中国最为时兴的行业之一,利润可观。以厦门国贸为例,在贸易需求颇为旺盛的年份,其业务的毛利率高达10%,平均也在6%左右,在快速的商品周转驱动下,彼时以贸易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赚钱能力惊人。
客观经济环境催生建发股份(厦门)、厦门国贸(厦门)、物产中大(浙江)、泰达股份(天津)等这样的以贸易为核心产业的众多上市公司。一大批的港口城市,如天津、宁波、青岛、大连、上海、深圳,以及厦门等,也因此快速发展起来。
厦门,也是其中之一,属于较为典型的港口经济。这里有集装箱吞吐量超1200万吨的厦门港(排名全国第七),又由于临近台湾省,便利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厦门的贸易。由此也形成了当地相对“重商”的商业氛围,制造业比重略显不足,至少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是这样。
截至目前,厦门当地A股上市公司63家(含闽灿坤B)。2021年,这些上市公司实现收入2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仅372亿元,净利润率不足2%,盈利能力较低。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当地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
Wind统计发现,13家表征货物贸易和流通的上市公司贡献前述公司收入的88%(如下表所示)。利润方面,这13家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201亿元,占厦门当地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4%。2022年,这一趋势依然在延续。
经济发展依赖贸易与流通,上市公司大而不强。当地营收最高的建发股份,其2021年营收超7000亿元,这甚至超过了华为(2021年营收6400亿元),但是仅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净利润率为1.55%。对比来看,华为2021年实现净利润超千亿元。
厦门国贸、厦门象屿等类似的上市公司也呈现与建发股份相似的盈利能力。表面来看,这些公司业务收入规模惊人,少则几百亿,多则数千亿,但是贸易业务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贸易企业主要通过作为中间商,依托业务资源、销售渠道赚取购销差价,并不挣钱。
2021年,建发股份、厦门国贸、厦门象屿供应链运营业务的毛利率仅有1.49%、1.45%、1.93%。再叠加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供应链的阻滞(如港口物流费用的飙升)等,净利率就更低了。
尽管这些公司在产业属性上与华为显著不同,似乎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强烈的对比结果,依然向外界提示:传统的货物贸易与流通领域的明显缺陷——价值量过低,不容易形成财富积累,这会影响厦门的GDP表现。
不容否认,厦门当地也有一些优秀上市公司。如法拉电子、吉比特等这样的优秀科技型企业。以法拉电子为例,这是一家生产电子设备、仪器和元件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法拉电子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2021年实现营收28亿元,实现净利润8亿元,净利润率高达28%,远超厦门当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更超过前述的物流与贸易品类公司。不过,总体来看,他们的规模还是太小了,厦门还需要更多的这样的“法拉电子”。
厦门当前的产业格局造成两个缺陷,这一格局也凸显其发展创新经济以及制造业的必要性。
其一,厦门经济容易受到全球贸易量的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会制约贸易类公司的营收状况,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最终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2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3%。
其二,制造业成色不足,产业经济缺乏纵深,约束贸易发展的高度。厦门政府此前亦表示,厦门市产业结构的局限性导致工业产业链缺乏下游终端配套,“十三五”期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花园城市的困境
厦门,被称为旅游界的“网红”。阳光沙滩、南洋骑楼、鼓浪屿、厦门大学、沙茶面,作为一座高颜值的海岛城市、文艺小清新眼中的圣地,厦门的名气甚至一度超过了省会福州。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厦门也不例外,当地温润的海水也造就了厦门人温和的个性。厦门人民说话声音不大,柔和软糯;若遇事求助,厦门人的热心或让你受宠若惊。不同于粤语是广东城市的主流通用语言,厦门人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一般都使用普通话,由此可见厦门的包容度。
如今,这座城市也有着自己的“烦恼”,这便是其高房价。
从房价看,厦门是妥妥的一线城市,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是中国房价第四城。根据2022年8月的最新数据,厦门房价达到49,836元/㎡,比第六名广州还要高出23%。厦门高房价的直接推手是有限的土地,整个福建被形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尤其是厦门岛内,可谓寸土寸金。
从人口规模、GDP总量等角度来看,厦门又不像一线城市。
人口方面,截至2021年底,福州与泉州的人口规模都超过了800万,厦门人口仅528万。GDP方面,近十年,尽管厦门的GDP一直稳定在省内第三名,但低于泉州和福州。2021年厦门的GDP达到7034亿元,排名全国第34名,而福州、泉州2020年就已经突破万亿,2021年福州GDP达到11,324亿元,排名全国第20名,泉州GDP达到11304亿元,排名全国第21名。
对比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如今GDP已经突破3万亿元,厦门不足深圳的四分之一。“厦门之所以没赶上深圳,一定程度上跟扑朔迷离的台海局势有关。深圳和香港的联系显然更加紧密。”市民吴先生直言。
厦门岛内的高房价,与岛内外发展不平衡有关。厦门最早的老市区只囿于岛内西南角——轮渡、中山路、厦门大学一带,出了火车站就是农田。之后由于土地稀缺,厦门开始向海要地、填海造陆。而厦门版图的又一次重要“打开”,是将管辖范围拓展到岛外——祖国大陆腹地,从岛内100多平方公里到约1700平方公里的跨越。
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厦门岛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城市建设高度集中在158平方公里的本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近几年来,政府为了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先后建成“四桥两隧道”,从四面八方将这座岛城与外连接;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在岛外设立名校分校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岛内外的差距。
厦门的高房价劝退了不少厦年轻人。根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的重点100城来看,2022上半年百城房价收入比为12,而厦门达到了28.2,排名全国第五。这意味着,在厦门,光靠工资收入,你可能需要不吃不喝28年,才能买得起一间容身之所。
早年间,厦门的房租水平低于房价。对年轻人来说,厦门的租金相比一线城市还是很有吸引力。但近年厦门岛内城中村相继拆迁,租金经历了几轮快速上涨。
“在厦门两年,工资每月六千出头,租个岛内单间加上水电物业就要1600,生活费1500,工资扣掉这些基本存不了什么钱。”来自漳州的陆泽(化名)动了回老家的念头。
”公司留不住人。高房价透支了厦门未来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有上市公司高管感到焦虑。
未来靠什么?
开放的政策以及对外资的积极利用,驱动了厦门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过去四十余年,厦门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5%。
从厦门的产业发展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厦门的支柱产业是电子、机械和化工。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形成了飞机维修、钨制品、感光材料三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业生产基地,也诞生了厦华彩电、厦新、厦工机械、金龙客车等一大堆知名实业公司。
多少令人遗憾,这些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时代发展转型的浪潮中,有些品牌已走向没落,有些近年发展稍显乏力。
“厦门有过不少知名企业,但好像一直没有出现影响力较大的特色产业集群。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意味着较少的工作机会,导致人才吸引力的不足。”有企业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厦门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近些年,厦门也在努力推动科技与创新。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厦门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纲要》还强调,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1.47件。厦门将全力打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总部经济集聚区。
创新驱动战略下,厦门先后崛起了美亚柏科、美图秀秀、吉比特、美柚股份、咪咕动漫等一批新经济企业;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字节跳动、美团、瑞幸咖啡、神州优车、趣店等一批互联网项目相继落户这座城市。
新能源方面,厦门积极引入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样的公司,实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的突破。信息技术方面,厦门引导天马微电子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在厦门落地,这一项目总投资达480亿元。此外,浪潮南方总部制造基地落户厦门,2020年浪潮产线正式量产。
厦门还积极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并把目光投向了影视业。不少影视作品在厦门取景拍摄,为厦门再次打开了知名度。2019年—2028年,金鸡奖将连续十年落户厦门,成为带动厦门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国第一个专业的短视频产业基地落地厦门,助力厦门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
但是旅游业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以鼓浪屿为例,鼓浪屿早期是以社区居住为主,鲜有游客上岛。如今的鼓浪屿商业氛围浓厚,岛上聚集了大量民宿、特色小店和咖啡厅,网红元素众多。不少鼓浪屿原住民已决定离开。
“现在鼓浪屿已丧失了社区的功能。政府一心打造旅游业,将部分产业配套外迁,医疗和教育资源也在流失,再加上交通问题,鼓浪屿现在已经不适合居民居住。从鼓浪屿到厦门岛内要乘船,一旦遇上起雾或台风天,渡轮只能停航,给出行带来不便。”一位已搬迁至岛内的鼓浪屿原住民表示惋惜。
近几年厦门聚焦总部经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实力总部企业落户,尤其是泉州的体育用品和鞋服企业。漫步在厦门环岛路观音山商务营运中心,一栋栋风格各异的现代写字楼拔地而起,安踏、七匹狼、特步、匹克等品牌标识十分醒目。
虽然厦门在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从业人员规模上,与国内第一梯队城市已然拉开了距离,但依旧走在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厦门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8条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链。
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促成了厦门贸易枢纽地位。展望未来,航运、贸易依然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厦门的目标是到2025年,“五中心一基地”建设初步成形,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所谓“五中心一基地”,即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处于“五中心一基地”目标的前三位。
或许,厦门的发展不需要大而全,只要小而精。中国的城市,不应该只有北上广深这一种路径。把小城故事讲精彩,厦门同样能成为“大厦之门”。